胶片工艺,有炼金术般优雅而神秘的特性。就我浅薄的理解来说,吸引我的,是那些构成胶片工艺独特气质的因素,它们包括:Jobo的红色冲洗罐和Rodenstock的放大镜、神秘而不确定的化学品配方、仪式化的冲洗阶段、特定的空间和暗房昏暗红灯、让人迷恋而沉醉的影像显影过程。
如此,毛笔成了我直觉中对于胶片最理想的比喻:沐手而为、笔墨纸砚、巨大的宣纸,挥洒气度间意义隽永。就这个比喻而言,选择用毛笔、钢笔或圆珠笔写字实在是私人选择,不用计较。但若要就这件事情客观讨论一番,我不得不进入这样的一个设问,如果在今天我们抛开各种情绪的因素,就事论事,应该怎样去面对胶片和胶片工艺?
首先的问题是确定:使用胶卷和使用胶片工艺是两码事。如果较真起来,我们一般使用胶片的方式更像是吸水钢笔般书写,我们用成卷的胶片、有人帮我们冲洗、有人帮我们印成照片。那么到了这种情况,和完整的胶片工艺线比较起来,为了追求方便,我们其实只剩下墨水相同而已、胶片工艺的精髓神韵早已不在了。作为一个钢笔用户、实在不应该有因为使用了墨水笔,就等同于毛笔蘸墨水这样的想法。抽丝剥茧到最后,在工具多样化的今天,执着的胶片实则等于宣示一种要与众不同的姿态。如果不能完备的体验胶片工艺的流程,胶片或许只剩下画面中的一些胶片感了。而这就是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作为化学品,胶片会在原始画面上留下更多独特的痕迹。相较数码相机的老实记录,选择RDPIII或是RVP胶片,更像是在Gucci或Prada中间去选择某种花式的眼镜。为什么我们不喜欢惨淡而现实的数码味道,因为我们要的并非是“还原”——这一数码相机出厂的标准,我们要的是一种被胶片感艺术和美化的世界。摄影本就是这样的戏,在真实和虚幻间摇摆,胶片感作为画面的气氛的一层渲染者而存在,相较老练的胶片来说,数码相机的出厂标准更像个刚参加工作的实习生,照直说些残酷的现场见闻,就会让人不那么喜欢。
胶片感是胶片摄影遗留下来的最宝贵遗产,作为数字化的电脑写字用户,我们应该继承的是胶片感的神韵和其对画面质感的影响,通过分析胶片感这个片场老置景在影调、色调、画面暗区、色彩偏移、颗粒感上所体现出的技术技巧,用数字化方式对其进行重组和再现,再现其神采和气质。就我非常个人的观点来说,如同对民歌老艺人的录音整理一样,数字化胶片感,才是在今天对胶片最高意义的尊重,也是使胶片文化永存的方式之一。这也就是这篇讨论和教程的缘起了。
如果要学习书法,我们应该聚焦于书法的法度,要注意书写的内容,是不是用什么材料去书写,胶片和数码摄影的区别绝对没有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那样有讲究。2011年的摄影中用不用胶片这样的讨论实在没有意义,如果没有确切的表述必要,一个不用最大多数人使用的介质去进行的创作,就好像我看到电视上用拖把写巨幅字的人一样,大多只是一场秀罢了。
12/2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