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可能。
-
新的一年
-
Micro Detail
微细节是摄影重回画廊,而非停留于互联网观看的理由。
-
后App时代
摄影史一直有以技术进行断代的传统,比如黑白、彩色时代、胶片又或者数字时代等。依据这样的分类标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或许应该是数字摄影时代,但这个宽泛的概念似乎还不足够。现在看来,从化学摄影时代转向数字摄影时代,似乎只是某个剧烈变化的引信和药引而已。这个变化而今正在发生,就是美学体系和摄影标准的真正变化。
我们相信,人类艺术从古典时期转向现代时期,在颜料、画笔和画布上并没有什么技术更迭,对理念形成影响的,是某个人类时期的特定特征。比如意大利未来主义画派,在蒸汽机和大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显现出强烈力量感;又或者现代光学的进展使得德劳内的欧普艺术找到了理论支撑……由此来看,如果我们将研究目标转向摄影的理念和美学层面的变化,我们会发现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这个时代的特征而非简单的技术变化,以此来观察和推演未来的变化。
那么我们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呢?把一切数字化,数字化就像可控的原子,将现有的一切重新抄写一遍,变成了一种大一统的记录和存储介质。这样的结果未来会是怎么?这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一切看起来和原来一样,我们可以用数字的方法再现出某地特产的宣纸纹路,模拟油画布上看似不小心的一个划痕,一切皆可模拟,皆可重新定义。问题出现在,数字化后的一切,处于一个相互易于影响的敏感状态,譬如,我们在使用无线显示技术传送一幅投影画像,而此时临近一个电话来电的数亿个数字信号中假设有一个出现了错误,那么这种数据扰流就可能完全的改变这幅图像。当然,相互影响也有正面的,譬如,我们现在只需要更动几个数值就可以改变画面,千万不要把这个事情看的那么简单,如果没有一系列相关的数字化进展,我们今天的数字后期体验还远没有那么丰富。
关于摄影的数字化,我们能确信已知的是:如果没有搭上数字化的列车,摄影目前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拍照也慢,出照片也慢,出好看的照片也相对困难。数字化对于所有行业来说,几乎都是一个发展的推动器,它可以把相邻学科控制这些数字的经验集中起来,让处理某个学科的策略开始空前的繁荣。
让我们现在把眼光放回时下的科技特征,对网络、文化、视觉和创意工业影响最深远的,是新近成为世界企业排名第一的苹果公司。由其点燃的平板化和触摸化的纪元,已经深远的影响了设计工业,最近的案例就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先锋网站开始将网页内容设计成全面展开式的风格,以便适应和迎接新的触摸式观看模式。而对摄影影响最剧烈的,则是摄影App的全面爆发。
让我们了解一个App(程序)的定义,App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所设计和编写的软件。在App中,一切皆被数字化,胶片可以模拟,闪灯、滤片,冲洗工艺皆可模拟,这是个即影即有的充沛的摄影体验。而如果我们需要将图像拼贴集合,现在已变为App的一个功能,根本无须电脑。又有人说,App是特指iPhone或这类不算相机的玩意儿的,整出来的都是玩具。其实转过来想,我们的相机也早已变成一个App的机器,黑白模式、幻灯片模式,每一个模式的实质都是一个App,更别说电脑端的PS这类大的App了,我们的摄影美学,在App的影响真正开始之后,已经进入一个混乱的时期,如何命名,后App摄影时代?一切传统变得简单,才意味着剧烈变化的开端。
当一切被App化,摄影过去的一切视觉积累被廉价的模拟、摄影的快乐变成电子化的选单快乐,面对如此混乱情形,有人惋惜却步、有人赞美拥抱。很私人的建议如下,不管使用什么设备和App,又或者身处何种世纪,最好的摄影方式一直没有变过,就是用眼观看,用心体会。
05/15/2011
《数码摄影》
2011年06期 -
胶片炼金术
胶片工艺,有炼金术般优雅而神秘的特性。就我浅薄的理解来说,吸引我的,是那些构成胶片工艺独特气质的因素,它们包括:Jobo的红色冲洗罐和Rodenstock的放大镜、神秘而不确定的化学品配方、仪式化的冲洗阶段、特定的空间和暗房昏暗红灯、让人迷恋而沉醉的影像显影过程。
如此,毛笔成了我直觉中对于胶片最理想的比喻:沐手而为、笔墨纸砚、巨大的宣纸,挥洒气度间意义隽永。就这个比喻而言,选择用毛笔、钢笔或圆珠笔写字实在是私人选择,不用计较。但若要就这件事情客观讨论一番,我不得不进入这样的一个设问,如果在今天我们抛开各种情绪的因素,就事论事,应该怎样去面对胶片和胶片工艺?
首先的问题是确定:使用胶卷和使用胶片工艺是两码事。如果较真起来,我们一般使用胶片的方式更像是吸水钢笔般书写,我们用成卷的胶片、有人帮我们冲洗、有人帮我们印成照片。那么到了这种情况,和完整的胶片工艺线比较起来,为了追求方便,我们其实只剩下墨水相同而已、胶片工艺的精髓神韵早已不在了。作为一个钢笔用户、实在不应该有因为使用了墨水笔,就等同于毛笔蘸墨水这样的想法。抽丝剥茧到最后,在工具多样化的今天,执着的胶片实则等于宣示一种要与众不同的姿态。如果不能完备的体验胶片工艺的流程,胶片或许只剩下画面中的一些胶片感了。而这就是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作为化学品,胶片会在原始画面上留下更多独特的痕迹。相较数码相机的老实记录,选择RDPIII或是RVP胶片,更像是在Gucci或Prada中间去选择某种花式的眼镜。为什么我们不喜欢惨淡而现实的数码味道,因为我们要的并非是“还原”——这一数码相机出厂的标准,我们要的是一种被胶片感艺术和美化的世界。摄影本就是这样的戏,在真实和虚幻间摇摆,胶片感作为画面的气氛的一层渲染者而存在,相较老练的胶片来说,数码相机的出厂标准更像个刚参加工作的实习生,照直说些残酷的现场见闻,就会让人不那么喜欢。
胶片感是胶片摄影遗留下来的最宝贵遗产,作为数字化的电脑写字用户,我们应该继承的是胶片感的神韵和其对画面质感的影响,通过分析胶片感这个片场老置景在影调、色调、画面暗区、色彩偏移、颗粒感上所体现出的技术技巧,用数字化方式对其进行重组和再现,再现其神采和气质。就我非常个人的观点来说,如同对民歌老艺人的录音整理一样,数字化胶片感,才是在今天对胶片最高意义的尊重,也是使胶片文化永存的方式之一。这也就是这篇讨论和教程的缘起了。
如果要学习书法,我们应该聚焦于书法的法度,要注意书写的内容,是不是用什么材料去书写,胶片和数码摄影的区别绝对没有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那样有讲究。2011年的摄影中用不用胶片这样的讨论实在没有意义,如果没有确切的表述必要,一个不用最大多数人使用的介质去进行的创作,就好像我看到电视上用拖把写巨幅字的人一样,大多只是一场秀罢了。
12/21/2010
-
摄影的基础(或其修养基础)
这一小段,抛去了背景信息和修饰,节省双方时间,要知道写作都是有感而发,有其渊源及其目的即可。
1、影像控制一直首要的是保持对光的敏感:(途径:经由黑白暗房或黑白高级画册欣赏中获取)具有对黑白反差的敏感,才能知晓细节,细节是一切视觉艺术之源(不仅对于摄影)。摄影应对光敏感,并始终敏感。
2、保持自然的色彩修养和观看方法:(途径:经由自然观察而获得)自然的色彩只有取自于自然观察和眼睛,你需要无中介的观察真实的情况,真实的皮肤、色泽、空气和山野,不稳定的数字中介会摧毁你的审美,扰乱你的判断力。依赖画册来训练和提升你的视觉世界而非屏幕,精制画册是除了作者原作之外最可靠的来源。无论你未来需要制作怎样的斑斓色彩,观看阶段一直以自然最佳。
3、弱化强烈的数字后期:(途径:经由深入学习后期后获得)避免浮躁的跟风,世界是多样化的世界,并非被吹捧在前端和时尚工业当红的是你要学习的榜样。不要盲目的去学习某群风格,但应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风格(经由观察和思考获得)。强烈的数字后期,能帮助起步者在起步者群体里显得强大。但并不能有助与你的未来。恰当的、克制的、关乎细节和促进整体和谐的后期,无论是数字的或是化学的,都是应持有的态度。一种风格的成功,不是依赖表面所看到的那样,也就是你肤浅的注意到的那些,而是各个环节、各个相关专业者、各个制作阶段所呈现出的细节,不要简单的认为成功者是依赖了后期技术,其实多数不是,是细节和专业态度。
4、也需要注意使用更少的信息源。如果你厌恶摄影史,可寻找一个2000年以前的某个10年,并行的去研究这一阶段包含摄影在内的各类艺术发展。摄影最重要的是提升判断力和综合修养而非片面的所谓技术。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是一个真懂的批卷人,做题当然更好。摄影依赖判断,请切实提升你的判断力。
-
3.13 偶几粒得
观看有两个不同的层面,其一发自自然,其二发自内在。第一者陷于自然的束缚,但可以通过自我重塑来完成挣脱,其二则实现形式的转变,完成自我革命。
-
寒冷的孤独旅程
对[ 1416教室 » 选秀以及“陈词滥调”词汇表 ] 的讨论摘取
…………
想想我们的课堂作业,要想顺利的从老师手中拿到尽可能多的分数,意味着你必须清晰的认识到你作学生的位置,你最好的选择是遵从老师的教导和趣味来准备自己的作业。参与这个活动的本身说明已经,无论你有多高的分数,你始终还是个学生,还需要被人打分,你并不成熟和有待提高。选秀,是一个交易。这个交易不能说没有价值,至少它的副作用很大,最大的缺陷就是拔苗助长,可能会过早的中断一个天才艺术家的储备阶段,虽然出现天才艺术家这样的几率并不多,但大部分参与者并没有到其自我发展所需要的成熟阶段就被干扰。
在空间中探索艺术,其实是寒冷的孤独旅程,当你开始认为自己是个闪亮的却他妈的无人关注的星星的时候,也就是说把问题归因于外在的时候,或许你还并没有做好准备。强制的进行你的爆米花仪式,那么结局也是一定的,在微弱而无声的爆响声中,在不可逆的爆响中,再次期待一次萨顶顶般的异化的自爆机会。
或许可以相信,当你有参加选秀活动的欲望,就直接说明你还并不成熟。我建议放掉那些诡异的从身边人显露出来的自恋想法,一个展览、几篇报道,甚至几本画册都不能让你变得更加快乐。你需要的不是这种廉价的认同和为之调整,而是孤独的坚持。相信最终会熬到一个顶点,一个因人而异,所能达到的最高点。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自醒;能清楚的谨慎的认识到自己还是不行的;能一辈子都认为自己还不行的人;能别人都说行,但你自己还认为不行的人;就说明你追求的东西或许才是那个真正至高的点。
不是因为你的题材、技术、运气、甚至设备的原因,清醒点,是因为你还没有做好准备。艺术是个由个人思考引燃爆发,她的终极意义是对个体的,社会化只是她的连带作用,因而你要能从艺术的思考、准备和创作中找到私享的乐趣,有了这个乐趣,其他就都是衍生品了。
1、在严苛的社会中环境中找到生存方式;2、坚持自我成长,从阅读、思考和反思中成长;3、坚持一种不断变化或跟随自己成长的审美趣味和分析方式;4、遵循命运的安排,如果神说,把握一个机会。那也不要放弃。
不敢瞎谈什么忠告,套用经典的一句,就是各位同学要“淡定”,真正的好酒是不怕巷子深的。大家尚需努力。
因为这种强调坚持的讨论总会有人对号入座,认为你就是那颗最闪亮的星,你落寞的孤独着。所以必须要强调的是,你不是。
升级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对自己的定位的把握是特别重要的,不要傻喊我是天才,不要不鸟任何人的意见,什么都综合的来看,找到一个对自己比较客观的评价方式,然后再“孤独”的成长,而不是去当一个盲目自大的傻X。
祝大家雄起。
[From 1416教室 » 选秀以及“陈词滥调”词汇表 ]
-
100次视觉实践 (1/5)
自结课之后,还是未能静下来完善这在最后一课上突来的训练设想。所以收到同学来信,便很不好意思,暂时凑不够100条,就先把当时写好的20条列出来吧。但要记得,人各不相同,环境条件也有差异,因而对此类训练或概念的认知,若能展开其中一两项(自然也需要多有变动),相信同学应该能有所受益,如果说什么是摄影的扎实的基本功,我觉得应该就是我想在100条中所表现的了。忘了所谓的效果,忘了插件,踏实一些,勤于观看和思考,就能走的更远更好。也相信大家能够做到。
- 在闲暇状态下,有意识的用视觉构图。模仿不同的景别、位置、镜头去感觉当前场景。
- 尝试变更身份去思考你所面对的场景,拥有者,关联者和摄影者。
- 进行框取构图的想象力试验。尝试将所有感兴趣的信息用正方形构图框选。
- 尝试分析眼前视野中具有鲜艳色彩信息的区域。并尝试虚拟的它们连成线,从两点开始,逐步加点。
- 同样的,找出视觉画面中,你最先注意到的与光有关的概念,譬如光比大,光线照射等等。
- 寻找视野中的所有与韵律有关的信息,并尝试重新虚拟的描绘它们。
- 戴墨镜,在公共交通上眯起眼睛看世界,持续3分钟。
- 如果你有纸和笔并有闲暇的时间,请对你眼前所能看到的所有的东西作一个清单。
- 同样的,在合适的地方,对你所处的空间进行语义性的思考,给它一个名称,就好像你要介绍你所在位置给别人一样,譬如,“一个安静而适合思考的角落,有一只破旧的椅子”。
- 每天留意自己身边的一件东西,譬如挤扁的牙膏,并观察了解10秒钟以上。
- 留意视觉空间中所有和季节、时间、年代性有关的信息,钟表、着装等。
- 挑战题:寻找一个合适情景下,最容易被忽略的,能被用以安装窃听器的物体、位置和方法。
- 尝试让自己在运动中仔细观察,譬如跳跃或颠簸中。变换角度去看待事物。
- 寻找当前所看场景中的“画面”问题,及其意涵,想象你可以进行PS进行控制,就像未来战士那样。
- 在张贴有绘画作品的墙面上,设想摆放其他作品或适当的画面,训练关联的视觉信息。
- 时刻注意Z轴的存在。注意层次、空间这些概念的强调和寻找。
- 在某天或某次拍摄中,连续100张图像,构图只苛求四个边界的完美。共25组,对同一场景拍摄四张,每次按照上、下、左、右四个边界来强调,忽略所有的主体信息。你的世界只有边界。
- 严格按照三分法去拍摄100张图像。对同一物体或兴趣物,分别放置在上、下、左、右四个三分区域。这样拍摄25组,共100张,景别、焦距、手法不限。
- 进行构图练习,寻找并拍摄有前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的图像。
- 完成对景深的揣摩和体会,了解和体会弥散圆的概念,注意大型画幅相机和小相机成像能力的区别。
-
Untitled Text
摄影于我,是二维平面的诗歌和具象音符,它来自意识、观看和经验,来自控制和创作的冲动。(2008)
-
文自愈
前往隐秘的山脚,等待奇观。若干年后,此处被围栏圈住成为景点,书写某某曾经拍摄并获奖,这样的事例也并不少见。如此反观当代的影像,似乎也成为新的景点主题之争, 符号指称和明喻,拟真与技术的迷恋, 一场让人疲惫的智力竞赛。(2008)
-
开学
本学期开始了,在电影学院八年了,或许这将是最后一个学期的光景,就要和它别离了。
希望能和即将见面的各位新同学相见甚欢。也祝还有学期概念的所有人都跨越思学高墙。
-
记录:PDNPulse: Copycat or Not, Part II: A Case of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关于 PDNPulse: Copycat or Not, Part II: A Case of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
电影和故事、或摄影的方方面面被重新描述,重新成为资本。或许主要是因为无论是故事还是对象,或各种形式的“新的部分”,都接近于枯竭,对象只能是一个近真的世界,这或许是摄影的固有特性之一。摄影的挣扎,如同挖井取地下水,普通层的水都已被取出,若无法深挖或有更强的水泵,就难以取到新鲜的水,反之,等待在普通层中,等待剩余在沙砾中的余水渗透,也未尝,或必然是一种解决方法。
归因是你只需要水,而不是别的。如果没有全新的水和水源,那么渗透的和等待的水就是你的需要。源泉是什么,是我们都受到一个发达的成功模式的影响和激励。我们都进入了一口井或一种类型的井中。我们看摄影的的时候,不看别的。我们大量的汇集资料、素材、画册和思想,分析、判断和理论化的研究,将之作为挖井之装备。越走越深,沿着井壁向深邃处探索。每个人有不同的摄影之井或文艺之井,如果有人探矿,有人取水,有人为挖而挖,目的差异化,就会形成一个多元而健康的生态逻辑。
因而,直观的原因,是摄影题材枯竭;潜在的原因,是研究和探索方法单一,在市场的激励下,行程单极化的发展。直接的结果:作为丰富介质的摄影,面对单一评价体系的评判和单轨的发展模式。
摄影评价的不多元,是基于市场定价策略的。西方的摄影艺术评判也仅仅是一个水准线,因而当美学和评价的水准线汇集同步、并拒绝再次提升的时候,也就是风格雷同、价值观和美学取向趋同的开始。另一方面,评价体系和准则,以及某种意义上的社会需求和对艺术的要求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我们用技术、手段、思维、对象等各种手段来承托了一个威权的分析和评判系统。我们惯于藐视复制者,是因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情结”和对深水的追求,正是我们对不负责任的追逐,以及不能操持的人类欲望,促使了摄影文化的变异。
简单来说,学术界、市场和艺术家三方面美学观点趋同,是其归因。如同三权分立的意义,这三个部分差异越大,就意味着创作市场越活跃,反之越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文艺领域不断出现的再现和重新解释已有作品,就如同前几天德国那个17岁作家的“取样参考”理论一般,具有普遍性,个人觉得似乎是一个发展的必然。copycat也可能是英雄,因为他的作为,或许是一种信号和反思。我们的文艺在发达的信息传递下,经历了过多的磨合和交流,缺乏孤军奋战的勇气,过度雕琢之后,只能是庸俗。浮世绘之于梵高;非洲雕刻之于毕加索;塔希提岛之于高更,都是传奇的交流,很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