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PDNPulse: Copycat or Not, Part II: A Case of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关于 PDNPulse: Copycat or Not, Part II: A Case of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

电影和故事、或摄影的方方面面被重新描述,重新成为资本。或许主要是因为无论是故事还是对象,或各种形式的“新的部分”,都接近于枯竭,对象只能是一个近真的世界,这或许是摄影的固有特性之一。摄影的挣扎,如同挖井取地下水,普通层的水都已被取出,若无法深挖或有更强的水泵,就难以取到新鲜的水,反之,等待在普通层中,等待剩余在沙砾中的余水渗透,也未尝,或必然是一种解决方法。

归因是你只需要水,而不是别的。如果没有全新的水和水源,那么渗透的和等待的水就是你的需要。源泉是什么,是我们都受到一个发达的成功模式的影响和激励。我们都进入了一口井或一种类型的井中。我们看摄影的的时候,不看别的。我们大量的汇集资料、素材、画册和思想,分析、判断和理论化的研究,将之作为挖井之装备。越走越深,沿着井壁向深邃处探索。每个人有不同的摄影之井或文艺之井,如果有人探矿,有人取水,有人为挖而挖,目的差异化,就会形成一个多元而健康的生态逻辑。

因而,直观的原因,是摄影题材枯竭;潜在的原因,是研究和探索方法单一,在市场的激励下,行程单极化的发展。直接的结果:作为丰富介质的摄影,面对单一评价体系的评判和单轨的发展模式。

摄影评价的不多元,是基于市场定价策略的。西方的摄影艺术评判也仅仅是一个水准线,因而当美学和评价的水准线汇集同步、并拒绝再次提升的时候,也就是风格雷同、价值观和美学取向趋同的开始。另一方面,评价体系和准则,以及某种意义上的社会需求和对艺术的要求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我们用技术、手段、思维、对象等各种手段来承托了一个威权的分析和评判系统。我们惯于藐视复制者,是因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情结”和对深水的追求,正是我们对不负责任的追逐,以及不能操持的人类欲望,促使了摄影文化的变异。

简单来说,学术界、市场和艺术家三方面美学观点趋同,是其归因。如同三权分立的意义,这三个部分差异越大,就意味着创作市场越活跃,反之越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文艺领域不断出现的再现和重新解释已有作品,就如同前几天德国那个17岁作家的“取样参考”理论一般,具有普遍性,个人觉得似乎是一个发展的必然。copycat也可能是英雄,因为他的作为,或许是一种信号和反思。我们的文艺在发达的信息传递下,经历了过多的磨合和交流,缺乏孤军奋战的勇气,过度雕琢之后,只能是庸俗。浮世绘之于梵高;非洲雕刻之于毕加索;塔希提岛之于高更,都是传奇的交流,很少嘛。

One response to “记录:PDNPulse: Copycat or Not, Part II: A Case of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1. 疯了快 我热情洋溢的写了一大堆评论 结果发送错误 全没了 崩溃 简直浪费我的感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