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P
-
Photo Camp 2007.12.22
感谢逆光邀请,很高兴能参加,各位朋友和同学有兴趣也过去,这样的摄影领域聚会机会可是不多。到时候见:)。到这里报个到。
-
text clips
给别人回mail,突然写出来一句,觉得有点参考价值,转写如下:
“我喜欢自然的东西,最自然的光线、最自然的存在、最自然的心态、最自然的摄影,一切都是日常的,不要故作寻找的姿态,不要找过于特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鲜活的影像就在你身边。”
-
VIP
-
Q50:摄影非像性语言系统?
Q:摄影存不存在非像性语言系统?(传统摄影是建立在物质形体(也就是像)的基础上的,那是不是可以有一种语言系统取代 像 来进行表达呢?)
by lyg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像性语言系统是基于客观的、公共的实在世界的,它也是视觉和造型的基础。我们几乎不可能摆脱物质,尤其在艺术类介质上。任何艺术都基于一种传递和表述,只要基于”表达”这一诉求,它们都不可避免的基于物质,因为它需要物质作为一种中介物来传达。
除了你所说的”像”(视觉物质)之外,其实还有更多抽象的物质,比如音阶、文字序列、比如动作,都是物质的。以你的例子来说,物质的微粒化或者极端化,实际上促使它变成了一个新的物质,这个物质有新的规则、特性和可能性。但它始终是物质的,是像性的,仍是可被度量、观看的像性体系。
因此在我看来,非像的表述系统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需要表述,就必须借助一种中介,这种中介,就必须是公共化的,至少是小范围公共化的。但非像性(或非物质)的系统是存在的,只存在于个体,即个人感受中的,感觉层面上的,抽象的,被物质所引导出来的,不可言说之物的那一层感触。它受物质的引导,但融入的是个人的精神和感受,这种在一个主体内的精神传递是非物质的,复杂的,精神的。不牵涉传递和表述,只被个体消融和吸收,当涉及表达时,它被翻译或移情为具备表述性的、可被公众认知或唤起公众认识的物质代用品。
所以,如果你的假定成立的话,它成立于你或每个人的自身,换句话说,精神经验只作用于自身,当它从自我消化转化为向外界表述时,它必须物质化。不存在无形(也就是物质上不存在)的表达系统,因为表述,必须依靠物质。
“变量”系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变量所涉及的是公式化”精神体验”和影像物质特性之间的配对关系。非常重要的是它的公式化,每个可变的组件,会引导某种特定的精神响应,因而,不断的在各个层面复合应用”变量”,会引导作者清晰的转化或翻译个人想表述的精神来达致目的。因其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你可以预见某种调整或变更之后读者的反应。这是基于影像物质性和心理反应之间建立的一套翻译体系,它绝对是物质的,但在不可言说之物(也即”精神”)层面的传递上,它更具技巧,或者,更为接近。
简单的来说,传递的”语言系统”,需要物质作为唤起者。而自身的流动,则无此需要。
造型艺术没有形象(figure)便不再成立,视觉艺术没有影像(image)便不再成立。
问题中的”非像性语言系统”大概指涉的是新(艺术)摄影打破再现(representation)陈腔的雄心,正向20世纪初抽象派画家所做的那样(抽象画中的”形象”甚至简化为色块),但是,即便破除再现的线性思维,image也还是摄影的立足点,opps所说的物质性便是这image的特征之一。
如此,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非再现的摄影影像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by tuche摄影的”再现性”是有限的,或者说,不是理论上的完全再现。在从对象世界到影像的转换中,除了再现出对象世界的二维复件以外,还揉入了”其他”的东西。展开来说,相机需要人的安置和操作、设计或规划才可以运转,因而,实际上”再现”的影像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一、人用时间和空间来切割的对象切片,这体现了人的意志;二、相机、材质的机能、变异对再现对象的变更;三、再现对象本身的特征、变化和形式。它的再现在理论上并不忠实。
因而从理论层面上来谈,影像就是”非再现”的,它显现的拷贝与原始对象有非常大的差异。它所再现的一些对象的识别特征是由同类的经验和识别维系的。即摄影的再现是一种”副本显现”而并非”再次出现”,这个副本是人和相机在再现的行为中”强制或被迫或必须参与”对象后的产物。如同你复印一张纸钞、复印品无法等价(再现)为原件。它的变化(基于立场的差异,可以被认为是减少或增加)形成非再现。这与摄影也是相似的,复印钞被识别为钞票,但却无法等价。它的再现,必然是一种非再现。
所谓非再现的系统,即显现的对象不一定指向对象原本,而是再现的三个环节中任意一环或多环复合后产生的超脱与对象原本之外的”新意涵”。它借形或移情于某个环节的变化(人的选择、影像特性或对象本身),它的副本不仅仅代表被再现对象本身,而代表了一种某个环节所进行的的评判和拦截。
换句话说,我们通常认为是忠实再现的影像,实际上多出了一些东西。因而它便不是真正的再现。
作为一种非再现的系统,摄影正是借助于这种非再现的力量呈现出差异和非机械性。在这个过程中,人(决定性的力量)和相机(泛指对影像特性和风格的呈现)于对象(对象、内容)的互动形成了系统的本质。拍摄的对象内容,往往经过摄影师和镜头之后,便不再是它”原来”的意涵,Karl Blossfeldt的植物不再显现为植物,Jeff wall的牛奶意涵也不止于牛奶本身,它们的再现增长了。从这个角度延续下去,或许拍摄的对象是什么无关紧要,关键要有的是贯穿在不同对象之前的因人而异的”气息”,或许,这才是”非再现”的关键一环。
-
text clips
观看摄影不需要仪式和熄灭灯火去浸入,观看摄影不需要时间去等待,因而也没有了迫不及待和期待。这些丢失的艺术,就只能在假想的、能把所有物品艺术化的具备仪式化观看环境的艺廊和博物馆中重新出现。
当它成为一种艺术的,因而是美的表现介质和载体时,观众对其倾注的期待不需要时间延续和任何观赏仪式的被宣泄了。
但当一个载体宣布放弃其矫揉造作的仪式以后,它就成为虚伪的艺术市场的叛离者,它成为社会艺术介质而非艺术美化介质。摄影对于社会的意义,更在于它与个人的意义、作为职业的意义。而其装饰的意义,即艺术消费品的意义,则有些微不足道。
观众看到的是写实的对象,我们看到的摄影是一幅幅写实主义或古典主义风格的画作,因而我们开始被题材和对象迷惑,终生寻找题材的趣味性的过程被放大为摄影的全部,艺术家赖以生存的画作风格呈现反而被弱化。在摄影的境界里,也就是一个摄影者对空间内信息观察、记录和调整的能力和爱好。同一主题,在画家的手中首先有技术的差异,但决定技术运用差异的,除了技术水准,熟练程度之外,更多的是作者对画作核心呈现对象的理解。这种理解和作者寄予画作的表述自我的理想被转化为不同运用画笔描绘的具体局部和关联后的整体。
-
VIP
-
关于老虎的几点补充
收到一些朋友电话,多谢朋友们关心,为了避免让学生们认为我秀逗了,小范围的说明一下。
- 已刊出的包含我署名的那份简要报告,因为我没有到场,所以我为这份简告中体现出的语词问题和unpro表示遗憾。
- 新闻调查节目中的”北京电影学院刘灿国团队认为:通过仪器测试,照片上面华南虎胸前那个白色的皮毛明显地出现了偏蓝色。 另外,照片中老虎边缘的地方颜色较深,但虎胸前的毛却特别异常明亮,不符合光影的效果常理。“不是本人言论。
- 请同学们下周别为这个不来上课:)嘿嘿,你们老师虽然上周生病了,但还没病到这个程度。
再确认几点:
- 照片在任何研究中只能作为佐证。有照片后必须进行其他证据采集才能公布。这体现的是XX、社会、科学和XX问题。
- 这些经过EXIF和其它刻意变动的照片没有作为任何证明物(甚至是佐证物)的可能。
-
Protected: 课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