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信件摘选。
[关于与他人距离]
眼高手低在我看来是个比较典型的美术概念,是以手头技术能力为基础的。而在摄影里,主要不是技术问题,因为摄影的技术是有迹可循的,因而差异主要在想法、决定性审美和对细节处理的态度上的。我们在摄影中可能会过多的注重大的概念而忽略小的细节部分。
可以举一个电影的例子,美国电影许多纯虚构的影片,但细节处理非常真实,而中国有丰厚的历史基础,许多人也以自身切身的情感感受来处理影片,但是在细节和真实度把握上却很欠缺,把一个真的故事活生生的讲成假的。
摄影中也是如此,我们容易忽略细节,这个细节不是相机拍摄的高像素或高品质,而是传递在图像结构中的精密逻辑。另外看照片是个很好的开始,但一个人距离我们的距离主要是人本身的距离,有时候你看到的好的照片正因为它是拍摄者很本真的表现,人的差异决定了影像风格,因而,看起来好的,也并不一定就必须要成为那样。
而从基础来看,只要能驾驭一定的技术,从主题构思,技术控制各方面做出足够的努力,也会更容易的产生出好的作品。”足够的努力”可以打个比方,在摄影工作中,花费一个素描的时间和力量去构思你的拍摄计划,拍摄时有一种狙击手的等待能力和追求一张画面准确爆头的完美性,再花费一个头像的时间去处理后期调整工程,我可以保证,这些时间成本的消耗足够你确定出对你而言好的摄影计划和好的摄影作品。随着适合你的”好”的摄影作品的不断诞生,至少是现阶段满意的作品的诞生,会引领你一步步踏实的前进。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个距离并不遥远。
[兴趣广泛所带来的注意力分散]
注意力分散并不是坏事,重要的是要用建筑的思路来结构化你的注意
[视觉阅读;旁观者;从影像中阅读什么]
旁观者本质来说,是要看照片背后的人,而不是照片上的人
事物总不是我们看起来那样的
你的一点看法我是局部赞同的,我们或许根本不需要看太多的东西
3 responses to “mail:距离,知识建筑和旁观者”
知識建築的構造我想是學生們面臨的難題吧,互聯網信息爆炸的今天,每人都因信息吸收不夠時效性而倍感不安,然而在接觸了大量未知領域的時候又急於表達其觀點,我想是出於小學時期就被灌輸的競爭意識和少年時期追求另類的心態吧。回到知識建築的問題,最近看了賴聲川的創意學,他的創意金字塔圖表我想也說出了一點關係。
这次就畅通多了
上午写了点对摄影的感受,交流下,想使自己明白点
有人把这种片子称为"糖水"片,甜甜的,除了甜甜的味道,似乎再也没有别的味道了。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个人很难经得住诱惑,所以我拍了下来,一时的喜悦,带来的并没有太多的思考。这样的片子大众审美价值观早在摄影术诞生之前就已确立,所以文盲读起来都轻松的很,他也会说这张片子拍的漂亮,这些是不用动脑筋的片子,所以像这种片子的再生,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已起不到什么作用,这些片子只能是附和的存在,其社会价值不大。相反现在很多人都在挖掘摄影本身的潜力,摄影应该体现更多,摄影应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价值观念,大到宇宙,小到细枝末节,或者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摄影人都在探索着。现在,避免不了的是形式上的泛滥,并非实际意义观念上的多样化。一个新的观念受欢迎的观念刚刚起步,一窝蜂,青黄不接,被弄烂了。摄影人需要警醒自己,需要更多的思考,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的言论,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或许说的人自己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