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容许和容忍各种摄影的形态和样式和摄影的思维方式,不要用一种自己认为“正确”的图象方式来一同江山,当下中国的摄影流动有其社会和地域和历史和民族的乃至气候的区别而表现。也许这也正是是一种“后”的样式的雏形。过于虚无,过于自我,或者自己认为过于“摄影”是否有点泛而乏而不知所云强说另一种“愁”呢?”谢人德 对于 有人在摄什么影 的评论
谢谢你的意见,这个问题我已经在(《有些话》),《几个讨论》等几篇文章中说到过。“过于自我”和“虚无”并不能划等号。自我可以是任意形式的,实际上,只有自我,才能达到呈现多样性,而中国的摄影流动,表面上看是形式多元的,实质精神上还是很缺乏的。
我没有推崇某种“正确的”图像方式,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东西。从表面形态上对这些作品进行分类只是很微不足道的方面,应该说,我们想寻找的是,在超脱了庸俗标准之后,那些细小的,容易被忽略的(也只可能是细小的)人的差别。再简单些说,这是对摄影有帮助的一些人,他们似乎贡献了一些自己的东西(只有自己才是不可复制的),而不是依照某个美学原则或标准在复制,虽然有一些尚显稚嫩,也可能并不是有意识的,但这并不重要。相比那些特公式化的影响,我觉得这些或许一微米的不同更让我感动。
3 responses to ““自我”并不是一种影像特征”
呵呵,感谢您的回复,在很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回答我的意见,
其实我的意思并不是针对您的文章,我只是觉得现在铺天盖地的“泛而乏”样式的所谓观念图象在新新摄影人之中泛滥,而且雷同,不知道是进步还是退步?
当然,我并不赞同陈旧的八股的摄影思维,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表情丰富的时代,要关注、要记录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们应该关注当下中国意识形态的禁锢之外的空间!
随意说的,呵呵
谢谢你的意见。其实我们都是在追求一种内在的变化,变化不能是形式外观上的变化,比如一种影像风格,一种手法,一种技术性的东西。如果过于追求表象上的变化,而壳子里没有东西,只能说象是一个彩壳鸡蛋,外表抹了又涂,花里胡哨,里面其实已经臭了。
呵呵呵,有理,比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