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不小心写了这么长,应该说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思路的初步整理,特去掉首尾摘录如下:
…………
很久没跟您谈我的片子了,借这些片子向你汇报一下近况。
这组照片主要反映了我这一段时间对摄影理解的变化。最近,我一直思考的是影像内部元素之间相互的关系,我将其称之为气息的流动,当我重看之前的片子,虽然有一些感觉依然很好(譬如上次展览的),但是总体来说仍然觉得过于受到形式上的限制,过于美、庄严、仪式,或者说,过于追06年毕业展时候新区的理性感觉,反之,将一些重要的东西丢失了。
或者说,我认为,新区时期创作的理性是视觉到一定状态后公有化的摄影理性,许多摄影师都可以有这种感觉,这种公共的理性相对来说是比较原始的。那么,现在我想呈现的是“我的理性”,或者是将公共理性进行私有化改造,这个私有化的要点在于,所呈现的影像性格并非公共性格,不过多考虑形式因素,不从形式美上讨好观者,而影像对摄影者本身的意义占绝对地位,也因此,体现出摄影者的独立性格。
当我抛弃了公共视觉,我开始以我自己的理论来分析影像,以元素之间的潜在运动(即前面所说的气息)来重新观看,并以我的观看和好恶为基准,依据影像对我的意义来进行选择。
我现在觉得,影像的创作,除了拍摄时的看外,还有摄影成片后的另一次观看,也就是说,选择是另一次拍摄。这次比拍摄现场观看更精细的观看,对影像的意义影响实际上更大。我们平时选片的时候,过于追求一眼看中,看了就好,这实际和现场观看并无差异,太快了,这导致我们非常容易以一种公共化的眼睛去评判。而当以自有的评判标准(气息)去嵌套时,我发现了许多差异。以及那些被丢弃的,并不具有公共美的“普通”照片中所具有了迷人特质。
我想,公共化意味着实际上的简化,这对个人影像发展本身是不利的,譬如我们之前和现在社会上的某些所谓观念实验,实际上就是在作简化的公共化宣教。即将摄影文本化了,将观念理解为观点,按照一个文本或称之为创意的东西来摆布照相,这样我觉得实际上很幼稚,因为能传递这样东西的,只能是简单的影像。这个比到最后,实际上比的不再是视觉,而是机趣,当然,恰当的创意加入是智慧的表现,但是如果除了小聪明之外别无他物,也是很失败的影像。
我现在觉得,真正的文本影像(观念而不是观点)创作要更复杂,我以前也为数字影像可以进行复杂表达而欢呼,但经过了这么久的跌跌撞撞,现在,我越来越认识到这是个错误,因为它们有本质上的区别,摄影基于时间瞬时切片,而文本基于思想空间的流动,在复杂思想转译这个方面,我觉得目前也只有电影可以近似性的做到,而摄影大多数时候是一张静止图像,不存在时间流动,又过于受制于观者,表现复杂观念是不现实的,摄影的功用也不在于此。
影像天生是无法转译复杂观念的,即使像施特鲁斯,ruff这样的顶级摄影师,现在能达到的状态也就是表现出观念的大致形态和他们对影像的反思,即对对象的自我解读方式。我想,追求由数字影像重构和电影布景形式来进行复杂观念的尝试应该是错误的(为观念而观念),这一点,更复杂的电影尚不能完全实现。而这些年我们摄影上对所谓观念的追逐,实际上是走了一个广告摄影的弯路,而只是将广告内容替换为一个要环保、反拆迁、反政府、保护儿童、爱好和平的简单思维的弯路上去了,这跟美术院校学生一作海报就作反战、就作和平鸽是一样的道理。
摄影能依靠的只有图像本身,摄影即图像,它的特性是曾在,简单的说,即发现者本身在现场,它要传递是这个人对空间的理解、解读和以摄影这一介质的记录方式,一个人的背景和视觉水准又影响着他对对象的解析方式和层次,而所有的其他方式的参与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这就不至于本末倒置,譬如jeff wall,虽然都是假的,但从其影像本身来说,是通过替换对象之后来表现出他对空间和事物的理解,一切也都是真实存在的,他提出了一种新的阅读和反思对象的形式,这和ruff用jpeg重新分析和理解世界对象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的意义在于提出新的发现方法和视角,这都是在探讨人和对象世界的关系,而不是为了表现什么特定的具体观念(这摄影本身是没有能力的),再说的具体点,摄影是被用来研究对象世界的,而不是为了特定内容,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讲观看,这和电影,也有本质上的区别。即使拍人,也有观看方式上的不同,譬如avedon,也是提供了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拍法。而这和他的拍的是谁,并无多大的关联,这也就形成了他的特征。摄影是个表意系统没错,但表的确不是某个具体的意,这个意是需要观者配合的,而不是具体告诉观者什么。表出来意,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念。
我对这个思考还不成熟,但我觉得,摄影的方向是去训练复杂的“发现”能力,直至在之后形成影像性格,让自我融入。打个比方,如果我用Avedon的方法去拍人,我实际上还是在替他活着,这只能说明,你在Avedon的引导下受到了启发,并很好的运用了这一方法,而实际上,Jeff wall,Avedon或者Struth乃至于刚逝的becher,都是通过一种方式向他人提供一种可被解释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因其有效,而成为范式。我想,一个人老依据范式走下去是很失败和可悲的,打破范式的根本在于通过思考和观察不断去拆解和分析世界,而不是嵌套已有的方式,而我将创新范式的根源定于自我成长和观看,在我看来,如果自己的精神和对世界的理解不能得到有效的方式呈现,那空谈的只能是对他人形式上的复写。形成范式有很大的奇遇性,我想我这辈子可能都没那个奇遇,但是我仍然在不断探索,很庆幸06年的非“典型性”照片体现出的公共理性视觉特性能让我反思到今天,那时候虽然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我觉得对于拼贴合成讲故事来说,它无疑更适合我那时候的思考。
这信不小心没收住:),拉杂了许多,我对这方面思考还不算成熟,以后有机会有时间再面谈吧。
7 responses to “不小心写出来的摄影信”
摄影的方向是去训练复杂的“发现”能力,直至在之后形成影像性格,让自我融入。
如果自己的精神和对世界的理解不能得到有效的方式呈现,那空谈的只能是对他人形式上的复写。
—-这两点很有同感。在时间的表现形式上,摄影好像真的没能如电影那样表现得深刻。但对于大数人来说,对于时间的认识往往是基于某些关乎我们自身情感的瞬间,对于瞬间,摄影又相当合适表现。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悖论。
表现出“观者所念”和表现出情感是有差异的。情感是观念的一种简化。我觉得归根结底来说,就是从对象中发现出属于自己的趣味性和解析方式。兴趣点是摄影一开始就存在的,想清晰的找到它,需要给自己一个这个的问题,“对象的什么特质促使你拿起相机去拍它。”一般来说,我们会有是个人都有的兴趣视觉。即对象(本身)看起来可能比较好玩、比较特殊,比较引起你的想象。
这时候我们的观察还是初级的。即你发现的是对象本身显而易见的特性(或者可以说是主题对象),这种简单的观察使得对象主导了摄影,如果视觉还在这个状态下,就去开始主题创作的话,类比方式、以主题为界定的方式就会很容易出现。这是表象的特质。
在这个时候,对象还是对象的,你拍个风光和拍个城市,人们不会看到人的差异,你跟张三李四拍的没有可察觉的差异。
如果你能抽离出对象,具有一种嗅觉或分析能力,就能巧妙的在一个对象空间中嗅探出自己的兴趣。这里说的是,不管对象是什么,起决定性的是你这个人,这代表了一种从对象中获取自己兴趣点,并努力调动视觉和相机记录,以适当的手法或者不惜以数字技术加以潜在的驱动的分析世界方式。
真正牛的摄影师,给我们看的是他分析世界的方式,而不是具体什么作品。这就是这里说的两种差异。同样的,摄影不可能达到文字对意的表达高度。但具体在任何之外,都有一种高度超越限定主题,那就是永恒的观看和心灵。
从这个角度来说,“自我形式”是超过特定内容的,它体现出了人在相机机械面前的神性。
[…] 我用这一改变过的方式重看我04年的照片,有一些平淡甚至失误的落选者,却让我发现了新意义(第三张稍微差一些,相机坏了,严重曝光不足)。而当时,所选择的那些为公共视觉的特别技术完美的东西,却让我在今天只能把他们重新标定为历史。这不是反对技术完美,而是提醒我在面对对象时候的感受能力,如果能加入“观者之念”,复合上技术的完美,或许能带来更有意义的影像。 […]
嗯,很受启发。观念摄影不应该是命题作文–先有题而后有文,亦不应该是先有体而后有文,都过于拘泥了。应该先有眼睛和思想,再拿起家伙。当然,这是很高的境界了。
摄影者对于拍摄对象是有依赖的,或许可以转换为一种互动的关系,像是在对话,你问他答(这应该是摄影的过程)。当再次观看时,是另一个过程。让那些复杂思想留给观者吧~
[…] 不小心写出来的摄影信 重要回复 文字为“拍照片”去魅? 近来讨论 […]
[…] 不小心写出来的摄影信 重要回复 文字为“拍照片”去魅? 近来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