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新闻及其病症

现在都是网上直接写,机器上没存档,这是一个回帖存档。原贴地址

—-
这个跟贴主要说的不是摄影的事。说说新闻。

我只是觉得这记者写的很有趣。这就是新闻,担负着公众教化,所以也呈现出一定的低智倾向。

有人说,做电视和看电视时间长的人脑子都不好,是的,如果新闻这样写下去,我觉得脑子迟早也要出问题。不过我看了一下原文,好像这人不太算是职业记者,那么这引起来的话头就不算针对这篇报道了。

在新闻里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多,一看新闻版,文章多数读不下去,要么完全西化的声腔嘴脸,中国字都不会写;要么理解结构是初中生水平,一看娱乐版社会版那吓死人的标题,就觉得这个homeland出问题了。

让我们回溯,在很久以前,怀着理想的记者刘小臣热情洋溢的满怀激情地写着某小区井盖被偷的新闻,这一新闻如此简单,以至于仅仅收到了三封读者看不懂 的来信,但,即使如此,这也是“人民”给他上的第一课。这几封信是如此严重,“因为它“代表”了我们报50万读者的来信”,无所事事的领导激动的说到。在 专题下马威批判会上,又语重心长地说道:“你这么写人民是不答应的呀”。于是你痛改前非,主动与写信给你的精神病院李大爷取得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后 每写一篇都要先给王大妈、李大爷看看后才发表。从此以后,你再也收不到读者反映你的报道看不懂的情况了,于是你很高兴。

我们的新闻低智化的一塌糊涂,教条化的新闻操盘法和压死人不偿命的什么5W理论,以及糊涂的以读者为本位的思想是其滥觞。或者说,一种注意力经济的 弊病正在开始渐渐的呈现出来,争夺眼球的压力之后,是狂轰滥炸般的不冷静。一句话可以被修辞、重复、拆卸、重构为2000字的报道,我真是太佩服了,地方 小报也要出80版的今天,饶是中国再地大物博也不够这么折腾的。我想起了小时候,我看的报纸就一两张,那时候报纸是有作用的,去了厕所,看完就进入环保的 生态循环了。

如果我是一报社头,在我羞愤自尽以前,我会顶风冒险,做一件事情,我请一些人来写新闻,主要请那些个作家诗人文艺青年什么的,让他们给公众看看新闻 究竟还能怎么写,我的意思是,你现在的新闻和五十年前的新闻一个味道,修辞句式没有什么明显变化,新闻改革,不光是体制改革(虽然根本是这个原因),但你 改革不了的情况下,就不能多一点形式上改革吗?

我觉得,除了购物打折信息外,所谓时效性是一个有毛病的思路,公众在你报纸上看到2小时前发生的事,和看到2天前发生的事,本质上对他没有什么区 别,我们的经验是,今天啥事在上班前都已经由小道消息互联网各种渠道知道了。新闻,尤其是纸媒的跟网络、BBS、MSN争时效是没有用的,你争的是对新闻 源的解析水平。但是你争快斗恨,嘿嘿,最后都只能被网络媒体贱买,没水平只能这样。如果有一天新闻都这样了,告诉了我什么事情,不给我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参 考和讨论结果。结果我只用卖一份最狠最快的就可以了,长此以往,这个体系和产业要崩塌了。如果你们写的都不一样,譬如说,你文风彪悍,譬如说,你文风幽 默,那我可能还能多买几张。

新闻这个词有很多问题,在汉语解析里突出了新的闻,必须新,但新也有个范围。新并不能等于快。新闻应该是经处理的信息,介于深度报道之前,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应该是良性的,而不是弱智的。

新闻对社会负有责任,电视对社会也负有责任,但如果你搞不清楚一点,也就是说,受众实际并无限定性要求,你不能妄想让最广大人民受众都喜欢你的报 道。作为定义上超越受众的社会成员,一个具有社会领域的发声能力者,我想你不能再跟精神病院李大爷讨论你的报道了,你跟自己讨论吧。你的井盖被偷处女贴或 许还有些人能看到一个稚嫩的,但是不迂腐的人,看到一丝希望,但自从和李大爷深刻讨论后,你正式成为一个新闻事业的无机的螺丝钉。

从此我们看你的报道,就只能看新不新了。你还嫌这个社会变异的不够快吗?我难以想象,看着这个耸人听闻的新闻长大的一代人,会是个什么样的群体。

写完后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肇始的文章并不算是个职业记者,这段东西不针对他。好像发这里也不合适,摄影是另外一回事,我只能说梁思聪还不错,对说他我现在没什么兴趣。但我确实是看这篇东西后想到的,就只好发这里了。有什么不合适的,您就当看了报纸烂副刊就行了。

BUSONI,其实出了首都,到祖国的随便哪个23线城市里去,
那里媒体上这样的特约通讯员式的2B报道比比皆是,
笑都没法笑,怒也没法怒.
现在来就新闻来说中国的新闻,好象都隔靴挠痒,
再扯就到”体制”上去了.
用陈丹青扯淡的一句话吧:
中国哪有媒体?
中国只有宣传部.

猪翅膀

嘿嘿,不是前段时间弄出一个什么纸包子事件吗,前两天回家看了几天电视,发现电视节目都变成神怪片大汇演了,那些人真该去拍电影了,电影学院的都下岗回去拍纪录片吧,那台词一忽悠,小音效一加,令人毛骨悚然,要么就是神神叨叨的,我一直没看过,猛一看吓坏了,我妈还特爱看。

这都是因为社会这个孩子青春期发育了,但是还有家长还管着,荷尔蒙憋得脸红脖子粗无处发泄,有思想的搞几年这个,慢慢也就没思想了。应该学学商业社会精神,体制虽然看不到有什么改变的一天,但我们不能把什么都归罪于体制,而自己就懒下来了,我觉得现在除了某些题材不能碰以外,已经比较宽松了。

做商业方案的时候,都要听客户的意见,有句话说的好,叫做戴镣铐的舞蹈,什么时候只要自己还有点精气神,那无论什么压制着,都能做出来足够漂亮的东西。关键是不能自怨自艾,踏踏实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至少至少,探索一下怎么提高文本的可读性吧。

这个话题不能说了,再说就说到教育了。不说体制问题,说说怎么教人写人话吧。都去学浪费资源的残废英语,母语全完了。

既然扯到语言问题,那我再发散一下,照我看,中国全员学英语是不可能的,只会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宝贵的青春。应该借鉴举国体制,少修一段没用的路,少盖两座奢侈的办公楼,以国家经费在每个省开办几个外国语大学,只收贫困学生,全免费,吃好喝好,与国家签订翻译合同,形成一支庞大的国家专职翻译大军,什么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几十万人的翻译大军,老外有什么东西还凑合的,全给他翻译出来,这样,我们就有了世界最庞大的翻译军团和全世界文化视野的信息储备,大多数人也能在一个良好的母语知识氛围中学习技术和知识而不是买菜用的语言。才能提高对自己文化的研究能力,文化牛了再翻回去,提高文化竞争力,下个世纪是知识竞争,弄得我们看个文献还得耗尽年华和精力学外语,这是社会知识服务体系不发达的表现。傻冒教育体系考个研究生博士英语题死难,专业人才全被弄到社会上提前死亡了,考得上研究生的几乎全是外语系,还得是英语系的,照这样下去,学术和文化残废的中国将崛起于世界。

学数学和学外语,道理一样,练脑的
一个问题,如果外语憋足了劲,都学不会,其他的能学好嘛?

-色即是空

我不认为外语是练脑专用的,数学倒比外语更基础一些,语文更重要。大概说来,我认为学什么都练脑,譬如音乐、绘画。一个人只要智商没问题,外语憋足了劲是绝对可以学好的。对于个人来说学外语没什么问题,但外语是个非常消耗精力的东西,有太多的人,把一生中最好的时间用来学外语,这是很不智的。当然这是现在具体情况的限制,研究到一定层次,文献资料跟不上了,就必须得用外语,这还是社会配套的东西没跟上。如果有充分的翻译文献,精力就会被更多的用到思考和基础研究上去,全靠个人小作坊式的查词典看文献,只能成就某些个人,整体上不去,个人也就迅速淹没了。这实际是全社会人才能力的隐性消耗。而且中国的外语教育方法和选拔机制不以应用为目的,学了考试完就丢了,消耗更严重。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