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07

  • 胶片变数字了,纪实变观念了,下一个该革谁的命了?

    答:摄影评论

    摄影巨变三年以来,我们在这个圈子里见证了许多完全革命式的变化,在数字技术的借力下,纪实这一优秀的传统被迅速和平演变为观念表述。在今天的俄罗斯,那些被抛弃的苏联精神正在被渐渐唤醒,而我们摄影中现实性的消失却如此迅速。一如泼水把孩子倒掉了一样,我们在向观念的长征中,留下了脑袋,却丢失了眼睛,没有眼睛的脑袋,和没有脑袋的眼睛一样,都仍是一团废物。

    在我们变成废物的过程中,有一群力量是最潜在的暗流,那就是评论。

    评论从理论的角度历次完全推翻了摄影。根源却是理论的不负责任性,理论并不是定论和真理,因此无须对每次叫嚣和鼓动承担一毛钱的责任,纯真质朴的观看者受到这种浸淫多年的理论堆砌式蛊惑,那是难以形容的整体快感。于是多数人成了新的卫兵。我们修炼数十年的纪实传统被推翻了,就像西湖边的高楼一样,刚刚有个样子,就被灭掉了。今天,你再问一个学生喜欢什么摄影。很少有人会说纪实了。至于有多少人会理解到什么是“纪实”和“纪实精神”,原来明白的人也不多,在今天,这更是一个新的问题。

    我个人曾经是个纪实的反动派,我曾经竭尽全力去推翻它,但我不蛊惑。在我个人的一亩三分地中,我面对自己摄影的废墟,经历了痛苦的重建过程。今天,我向所有人灌输的是和谐宽容的摄影体系,以及摄影对于个体的意义,摄影只有超脱了艺术圈,才能复原它本体的意义。艺术圈有许多怪现象,艺术市场和鸡鸭市场在经济学上没有区别。由此,有了待价而沽的艺术和待价而沽的鸡鸭,当然,也就有了吆喝的商人和托。

    摄影好不容易在数十年前杀出了艺术圈,今天的趋势是又杀回去了,五十年河东五十年河西,今天有了数字,有了观念,有了摇旗呐喊的托,我们的革命事业看起来似乎一片光明。

    我们不能把今天怪异摄影现象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在前沿的艺术者,其实大家都是讨口饭吃。而应该更多的注意一个看似“纯净质朴”的领域,评论圈。在我看来,胶片被革命是技术趋势,但纪实被革命并不是趋势,而是一个艺术圈的假象,这背后的推手,无疑是一些登高呼喊的摄影评论家,他们今天的名字是“摄影’艺术’评论家”。

    摄影评论正在日益形成一个利益化集团,一种“古”时候相互吹捧的习气在今天仍然得到惊人的延续。老旧的思维,僵化的语言体系,贫乏局限的视野加上故作姿态的高姿态,就是今天怪异的摄影评论。其实摄影评论应该更多思考的是摄影文化现象和走势,而我们在今天更多的看到是对人的相互吹捧。对人的,似乎应该叫“摄影介绍”才好。

    在我们呼喊了许多年的摄影素质教育之后,更多新一代的摄影人开始关注图像之外的文字信息,在这一现象的背后,老一代摄影评论的古旧思维和僵化逻辑正在逐渐显示出它的弊端。我无法为大家厘清谁是新一代和谁是老一代的评论,我只希望做出一个忠告。

    对于有志使用摄影作为工具的新青年们,应该避免看任何人,任何名义的摄影评论(当然,信息除外)。要自己找这些评论的根源,多阅读,避免嚼别人嚼过的馒头。许多时候,知道个摄影师或摄影现象的名字,自己去找些资料就好了。应该质疑权威,相信自己。

    PS: 上述变化原本都是好事,但走向极端,却都可能变成坏事。

  • 我们抵制“建筑像飞碟”

  • 图像的气场

    我一直以来都试图向身边的人推销的自创理论是图像的“气场”。在我看来,每个图像都有一个气场,表面上来看,这是由画面的构图、尺寸,对象、色彩和其他元素构成的。实际上,这些元素最终构成的是一个新的空间,也就是气场。

    “气场”理论不太受欢迎,因为讲起来太复杂,又感觉有些神神叨叨的,跟什么气功似的,身边的人见面又多数是在饭局上,谈话时间很紧张。为了更有效的推销我的理论,我就改口叫“像场”理论。

    像场简单的多了,对象形成的一个平面,即是像场。但无论是气场还是像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打倒现实存在。先要抹掉一切你自己知识所虚构在对象之上的解释,用一个时髦的词是“解构”。无论是解剖还是解构,首先要解决的是面对图片的问题。面对一张照片,无论是打印的,彩扩还是屏幕上的,其本质是一个平面画片,我们不再无聊的向更微小的部分拆解,到一张画片就完了。作为摄影师,把画片这个感觉练出来,可以说是到了第一步了。看到照片,首先必须有的清晰认识是这是一张画片,这时候你才可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重构画面。

    所谓的画片传递观念,在我看来,只能传递些小学生识字级别的观念。真正的观念是永恒的,看你照片不顺眼或者让别人看你照片不顺眼都是观念。但为观念而观念就很可悲,大家一看画片,咳,都是三字经的水平。真正的观念在于在对方的脑海中重构观念,这就需要尽可能的从画片中抽离掉不需要的东西,这说的依然有些玄乎,但这却仅仅是第一步。

    至于气场,还是下次再说吧。

  • 摄影勾股:篆隶草行楷,器技意气正

    篆隶草行楷,

    器技意气正。

    解:

    1. 篆为器具之用,人受制于器,镣铐之舞。取器为篆。| 如何全幅,如何单反,皆为篆。
    2. 隶为篆之捷径,矫饰以炫其技,不可取。取技为隶。| 如何磨皮,如何插件,皆为隶。
    3. 草之间,意气见,无遮无拦,随手千变。取意为草。| 手机相机,以意记之,为草。荐。
    4. 气御之,信步闲庭,荣辱不惊,是为行。取气为行。| 游刃有余,行技至艺,为行。荐。
    5. 楷正,以理克之意气,无为间无所不为。取正为楷。| 张弛有度,气吞河山,为楷。荐。
  • 摄影勾股:多即少,快则慢

    多即少,快则慢。
    少即多,慢则快。

    解:

    1. 从形式内容的关系上来讲。形式上看起来复杂的,往往更为真的简单。
    2. 请以归纳演绎的概念来解释“多-少”关系
    3. 在形式上过多的表意信息,只会造成更多的混乱,而在本质上,属于摄影师个人的刻意表达愈多,则属于图像本身,和摄影本身的意义都将迅速减少。
    4. 某类观念摄影容易犯的毛病是,把读者当孩子,把内容无限幼稚化。看似多了很多信息,其实只是增值了混乱。
    5. 快则慢有许多角度的解释,一般来说,我希望读者从摄影师被社会认同的角度来阐释。越快速的被大众社会认同,则表示另一种慢。
  • 摄影勾股律开篇

    摄影和其他人类行为一样,皆有一定的律。“摄影勾股律”这一类话不嫌多或少,记录随处想见的适用于摄影的个人定律。它可以被推翻,但至少在我写下的时候,仍有可能是成立。

    基本上,万有的定律都可以被嫁接到摄影上,由此形成一种新鲜的观看摄影方式。

    本类为此而生。

  • 三点式

    摄影是从世界中复制一个二维的模型,加上第三维的自己所形成的一个观看三角。以上描述显然还不足够,由第三个顶点到二维平面的过程中,观看的人用他们对相机的控制完成了一个呈现差异性的角度,在相机的后面,摄影的人从尘封的摄影包中拿出相机,仔细的擦拭了镜头,搭上各种交通工具,来到第三个顶点。

    用简单的话来说,在到达第三个顶点的路上,我们始终风尘仆仆。

    我们可以地理的给每一个顶点设定一个经纬坐标。我们睡眠在一个坐标附近,工作在一个坐标附近,和爱侣在某一时空坐标相遇。每一个暂时恒定的坐标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物理描述。当我们使用了摄影来描述这一顶点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描述的是我们从这一顶点的观看和想象,摄影记录了人在这一顶点的视觉活动。那么对我们而言,顶点是摄影的必要元素,因为我们必须和相机站立在那里,面对一个暂定的二维。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站立在顶点的时候,世界仍然是多维的,这个世界当我们还在顶点的时候有声音和变化的事件,有一切生的证据。当我们在这个顶点使用了摄影,界定下的是一个模型和复制品,这便不是多维的空间了。摄影复现的仅是一个平面。有独立的两轴和虚伪的透视,以及由此而来的、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摄影是对世界简化的过程,对生的世界进行广义的抽象是摄影的本质,我们的摄影简化了声音和对象,简化了周围和这一个瞬间之前或之后的时间。抽象性是摄影的本质属性而并非是现实性,这种由透视和细节构成的抽象图片,是摄影再解释的源泉。

    又名:(守展厅瞎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