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干了一天看门的活,在展厅闲来无事,回了一个兄弟在本上的留言。
留言:影像的传播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答:
1· 所见的接力。
2· 传播即熵的增量(增熵)。
3· 意义的折损。
4· 误读和误解。
5· 万有引力之虹,即死寂。
----
我解:
1· 影像传播即传递所见,跟奥运火炬传递似的。这是影像传播的本来质,因为影像可见,所以其具有可传递性,但接力的影像会有巨大的变异,这不可控。
2· 增熵往往意味着混乱,在传播中,意义被曲解和重新理解,从而生成不同意义和层面的解读,加重了它更多衍生问题的出现。
3· 原属意义必然在接力中损失,直至消亡。
4· 误读和误解是折损的主要形式。
5· 在中心扩散的传播模型中,影像的传播必然导致一个面状的陨石云,是增熵的必然结果。
白话:
我个人是不太喜欢传播这种东西的,我本人也不太喜欢展览,摄影本质是自我判断和自我阐释,最好是自己来,虽然这是很困难的。虽然可能引起批判,但我始终认为大众的层次是和创作者有距离的。至少我会自行保留这一认识到死翘翘。任何阐释都是无力的,任何技巧也都是无力的,影像生活在这个风声水起的属于摄影的时代里仍是一种悲哀。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悲观也可能被误用,可以悲观但不应消极。
如果能提纯我们摄影的目的,将摄影的观看(View)转化为一种观察(Observe),无疑会是种最好的解决方案。
这需要一些补充:
观察即隐匿的观察,如间谍般匿名的观察。这不是让你不出名,而是你的观察必须小心,至少在观察期,你需要最少的可能影响你判断的外界干扰,这才能保证你的安全。而大众和市场即如同扰乱的信号,保持自我观察独立于大众的纯洁性,即观察的实质。每个人都渴望出人头地,希望自己的作品受到欢迎,受欢迎不意味着怎么样,你要不屑。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影像和最重要的摄影师都在民间。不是“民间影像”的所谓民间,而是潜在的个体,那些甚至还没有摸到相机,但却对社会不是观看而是观察的人,所以摄影的本质观看是一种实体,而观察更像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无须摄影,但可以使用摄影。
长久以来,我们谈论的摄影师都是拿相机的,他们有物化的作品,可以被技术化的肢解和描述。其实对于修行观察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认识那些观察家,即在另一个非物化的角度善用五感,特别是视觉去认识前后左右的人。
2 responses to “影像传播的意义”
看了这个展览
本来想在留言簿上留下这样的话:
“摄影是艺术吗?
这样的艺术是摄影吗?”
……
谢谢“路过”,总体来说,我们再谈摄影是不是不艺术这个问题意义已经不大了。虽然我参与了这个展览,但对这个展览整体来说我也有自己的看法。你的问题敲中的恰恰是我们无法回答的,今天的艺术变异和摄影变异同样剧烈。
在我看来,摄影是一种可能的艺术形式,一种手段,但同时又是一种众人皆可的工具。这构成了它“是否是艺术”讨论的主体。
展览,特别是群体展览更多是出于一种广义的“政治”上的考虑,在展示和群体展示的同时,极易抹杀作品和作者的独立性,从而使得作品陷入一个限定的情景中,这是不好的。混乱的语法体系和各自表述会使得展览难以纯净。
关于类似的问题不方便讲太多,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和我邮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