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思路和微观手法

1416开始了一个新的讨论,关于一次摄影专业大学生比赛,原文在这里。在这个后面我已经给了一个回复。然后又多想了一些,写在这里,留个备份。

回复如下:〔原文就不贴了,请点原文连接阅读〕
这个数字统计是有意义的,至少能反映出一些现在所谓”摄影专业”里的一些变化。
但同时,摄影的比赛却又是无意义的。这个由主导者所制定的规则和标准建构在上一代对摄影的理解或误解之上,因此,所谓Regeneration是带有评判分类意味的划分,这个无端的假定甚至还暗示着参与者必须与”这一代”——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内容上——划出明确的界限,而Regeneration一代恰巧成长于视界无限膨胀、技术无限可能的时代,这种莫名的分类压力和青年的存异志向结合在一起,似乎就是现状。

真实与非真实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似乎确实没有必要讨论下去了,因为我们无法确认1/60和1/125哪个更真实些,作为一个时间的切片,一个过程的”私生子”,摄影在本质上并不是真实的。摄影真实的力量实际上来自于它所面对的真实而转瞬即逝的生活,因拍摄对象的实在而真实,这个”真实”修饰的并不是摄影或相机,而是对象与目的。

雷兰德有两条路,贝耶尔也在一百多年前就进行了舍曼式的创作,只是时光流转,它们又被再次穷尽的艺术史推上前台,这就如同每个领域所必须面对的一样。二战后世界和平了许多年后,众多曾被打压的弱势思想开始活跃,曾经弱势的不一定是不好的,只是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立场和成长背景,当再次面对一个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时,任谁都会显得有些失措和难以理解。

虽然需要增强细分的形式理论学习(我也试列过九种艺术摄影中的范式),但我不认为摄影就马上必须要抛开一切去进入针对形式的理论中,形式理论只是一个方面,一种学习和批判的技巧,是加深对摄影史认识的同时掌握创作能力的一种方法。摄影只是装在身上的一个器械,如果新的一代在尚不能足够清晰的认识周围,环境以及对自己的创作有更深入的思考之前,去借助和依靠纯形式所带来的视觉把戏,其结果只能陷入形式的重复和自我消灭中。

作为与Regeneration对立的一个词,对这一代似乎应该有更多讨论的空间,也更应该是矛头指向,在视觉大融合的这时,那些已不是学生的主流者是我们更应该注意的,因为Regeneration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一代自身的迷惘所引发并恶化的,相反,居于弱者的Regeneration所呈现出来的变化或者说开放的态度,却是这一代深深缺失的。

印象派肇始的现代艺术运动追求的就是形式和技巧,而后被更为深入思考和反省的当代艺术击溃,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正在”Regeneration”的摄影还距离艺术史一个世纪,我们都知道,跑步进入某个”社会”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需要毕加索和莫迪里阿尼,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杜尚。

虽然没有看到任老师完整的原文和这个比赛更多的图片,但结合我的了解断章取义一下,讨论一下这篇文章所列出来的[大类]里最可能出现的问题。

[宏观思路]:可以说是假、大、空的思路,造句式的创作,作品指向生死、政治等大到难以控制的主题,而空乏其身。

[微观手法]:适度的调整是有必要的,但有些时候过于依赖这些技巧。这丢失了一个最重要的认识,即如果你能把空间、构图、场景把握控制到一个”摄影专业”学生应有的水平,那么适度的加上调整是绝对的优化的加分项目,数字的最大功能是优化,本身不优何来优化。

单纯的划为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两个步骤并不妥当,前期不是拍摄,在拍摄前有一个准备的过程。而后期也不是调色或制作,在这之前有个质、量、度的权衡。

现在我觉得对摄影的前期和后期都是有误解的,不知道其他朋友有没有这种想法?后期的调整实际上和原来暗房放照片没什么区别,你加个好镜头,就能放张清楚些的,想加个色调就加点调色液,遮光加光,其实都是一样的,目的是优化。以前尤斯曼做暗房拼贴的时候大家也觉得很正常。

数字这个简易”原子弹”用来做创作就可能会有点把握不住度,对作品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喧宾夺主。说的直白点,拍前要干吗和拍后要干吗同样重要,如果非要二选一,刚开始一定要选前别选后。

6 responses to “宏观思路和微观手法”

  1. 已经收到了,谢谢逆光老师。不过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你写的那个,会发在什么媒体上?到时候找来看看。

  2. 经过网上大家小小的”论证”,让我对那篇文章有了新想法。实际上文章也不长,主干部分都在网上了,其他都是些背景什么的介绍,写文章的目的就是对样本做一些数据统计,尽量不下结论。回头改一下发给你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