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Anyon:〔这封信是对上一封信的回复〕
……
美国确实在艺术领域也好,商业领域也好都分布了数目可观的摄影师。而且他的艺术人
口非常庞大,纽约据说有20万的艺术人口。能够容纳这么多的艺术人口,足见其行业的
庞大,而且他们并没有偏废,也没有特别偏好哪一行。我曾经在网上留意过很多图片库
的签约摄影师所上传的图片,很多在艺术圈常见的摄影师也拍很多商业图片,而他们把
纯艺术的照片和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商业图片放在一起卖。能够在商业领域如鱼得水,又
能在艺术领域有一席之地的艺术家,想想看其实英美两国是最多的,hh,法国人听到这
样的话估计要嗤之以鼻了。
商业领域的摄影师其实对摄影的表达语言也有很大的贡献。比如国内搞观念的一般人当
作宝贝的“摆拍”,其实在国外应该叫做staged。中国也是顺应了世界的潮流,现在美
国越来越多的搞“摆拍”的摄影师得到了重视。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摄影家,叫做
Philip-Lorca DiCorcia,一直被美国摄影界提到很高的高度,当然他也确实很牛。他
把闪灯技术用到了街头摄影当中,制造出一种舞台感和人物的神圣感。在美国这个街头
摄影有悠久历史,而现在街头摄影正在逐步死亡的国家,他可谓是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除此之外他的很多作品也跟“摆拍”有或多或少的联系。DiCorcia是耶鲁艺术系毕业
的,感觉他们耶鲁在这方面有传统。现在在耶鲁做教授的Gregory Crewdson(跟
Philip-Lorca DiCorcia是一代人),似乎将这方面的技法推到了更大的高度。Crewdon
用8×10的相机拍照,他拍摄的场景都是预先精心设计的,他拍摄时候的场面嘛,估计已
经跟拍电影差不多。
说起摆拍,其实一点都不新奇,从摄影诞生的时候摆拍就一直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现
在为什么又再度走红了起来呢?我自己有一些推断,但不一定是真正正确的原因。纪实
摄影在几十年前曾极大的主导了摄影的方向,可谓一统天下。纪实摄影倡导的观点肯定
是跟商业摄影有很大的抵触的,而且过去也很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对商业的东西持
“仇视”的态度,并不像现在这样的商业和艺术的界限比较模糊。所以很大一部分商业
广告摄影师在纯艺术领域未被重视,而他们创造出来的摄影语言,被蒙蔽了,也被大家
忽略了。
比如有一些很简单的技术,现在我们经常能在广告摄影中见到的,已经被很多艺术领域
的摄影师频繁使用了,就如对非自然光线的运用。我们常常能在广告摄影中看到这样的
用光,就是在自然光线下,再对人物补一定程度的非自然光。这里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
补光,因为通常意义上的补光只是在光线不够的情况下而做的。现在这种补光,更强调
的把人物从环境中抽离出来。这样出来的照片,人物有种不真实的感觉。甚至还可以把
环境光压得更暗一些,这样可以出现一些“超现实”的感觉。现在我已经在太多的艺术
家创作的肖像作品中看到此类技术的运用了,但是这样的做法,在纪实摄影的年代,在
崇尚自然光线的年代,是不大能够被广泛接受的。经过前面一个纪实摄影的时代,现在
很多这样的在商业摄影领域被创造出来的摄影语言,重新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运用,这样
看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从DiCorcia 和 Crewdson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大量的对非
自然光线的运用。
关于非自然光线,这方面的另外一个努力的方向在夜间摄影上。现在更多的摄影家尝试
着在混合光线下工作,努力使得所拍摄的场景从人们所熟知自然光线的经验模式中抽离
出来。Crewdson有很多这样的夜间作品,我很喜欢的澳洲摄影家 Bill Hension 在这方
面有不俗的表现,上次我们提到的 Todd Hido 也有很多这样的作品。
就我在纽约的经验,现在摆拍的作品,似乎并没有什么难度的被大家共同接受了,反正
统一的归类到 Contemperary Art 里面。正因为美国的摄影是一步步发展过来的,有现
在的结果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没人觉得需要特别的强调“摆拍”二字。国内就不一样
了,一定要别另一个名目——观念摄影,唯恐提出来的不够早,说的声音不够大。
你提到了国内对外国摄影师的译介,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我自己从阮义忠和顾铮的书
中受益非浅,我最早看阮义忠的《当代摄影大师》,有幸的知道了 Tony Ray-Jones,
这是我现在依旧非常喜欢的一个摄影家。从顾铮的《我将是你的镜子》里,我了解到了
Jean Baudrillard 和 Gerhard Richter。这两个人可谓是走在摄影边缘的人物,如果
不是通过顾铮的书,我肯定还要等上更久的时间,才能了解到他二人的作品。林路的书
我也看过,总体感觉他评的人都比较的杂,而且都不算是关键人物,他的评论我感觉没
有形成自己特的一种 taste。你说的阮义忠的电视解说员的评论风格,这个确实不假,
但是我想我们不应该对他们有太多的指责和要求,毕竟他们是上一个时代的人,而且他
们已经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启蒙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他们所做的工作,本
身从他们自身的角度来看也有难度。中国不像美国,中国根本就没有完整的艺术评论体
系,或者可以更过分的说,中国更本就没有艺术评论。在美国,艺术评论是一个非常职
业话和专业化的行业,艺术家和评论家们各司其职,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艺术市场。中
国的没有艺术评论的现实,导致了艺术家本人只能同时又去充当评论员的身份了。人的
精力是有限的,这样的结果很有可能反而削弱了艺术家本身的创作。我曾经也看过一些
顾铮年轻时候的作品,说来真的相当不错。但是走上评论的道路了以后,到他现在教授
的身份,这个就是另外一条路了。那时候创作也好,评论也好,就不一定是个人能够真
正有效把握的了。
你有作摄影评论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这个让人非常高兴,你的新书《数字摄影》我肯
定会马上找来拜读一下。我自己嘛,曾经也豪言壮语,想要往这方面努力一下,为大家
做点贡献。现在看来不行了,除了养活自己外,我剩下的时间用来拍点自己的喜欢的东
西已经有点勉强,所以只能是在旁边给你们呐喊助威了。:D
再次回到阮义忠和顾铮写的几本书,这样也可以照应一下我上封写提到的一些观点。从
两人的书中其实很明显的看得出来他们对美国摄影的了解的不足。顾铮的书上就没几个
美国摄影家,hh,阮义忠的话,他把 Lee Friedlander 归在了《新锐》里面,而把
Arbus 归在了《大师》里面。Lee Friedlander哪里是新锐啊,人家老资格了。阮义忠
还没有提到Garry Winogrand,其实Garry Winogrand,Lee Friedlander,和Arbus,三
人同时成名于一个MOMA在50年代的摄影部主任 John Szarkowski (这个人也相当重
要,在美国摄影史上他很有名,如果不是他,Eggleston可能还要等很久才会被大家所
了解)所举办的名为“新纪实”的展览上。当然,现在Arbus似乎在公众中的名气更大
些,但是在美国,三个人都被给予了大师的“待遇”。去年MOMA举办了有几百张作品的
Lee Friedlander的展览,来回顾他一生对摄影的贡献。Garry Winogrand后来癌症死
了,Arbus自杀了。现在美国,除了Robert Frank 和 Eggleston,Lee Friedlander是
依旧活着的另一个巨头了。说来 Lee Friedlander的资格比 Eggleston 还要老些呢。
现在再回到中国摄影的问题上来。在我看来似乎中国的摄影(只是能被划到艺术这一块
的摄影)已经分成了两大快,这两块分别以上海和北京为中心。广州我不了解,广州应
该是两外的一个中心。上海的话,相对来说什么都有一些,不过主要还是以我们前面说
的“日常”和“当下”的为主。过去上海就有什么北河盟,现在似乎余温还在。北京的
话,可能进入我视野的不多,我看到的几乎都是走观念路线的,即使不算观念,这些摄
影相对来说受众要少一些,比较的局限在纯艺术领域吧。普遍的都没有真正让人敬佩和
心服口服的人,只有刘铮还算是个人物。他的《国人》有英文版的,而且纽约的ICP
(国际摄影中心)就有卖。他跟纽约的一家二线偏上(说是纽约的二线,世界的范围的
话估计还是蛮牛的)的画廊签约了,不过他的作品我感觉在美国很难会有好的销售,毕
竟他的东西太中国,很多东西太含蓄的,我怀疑外国人根本就看不懂也接受不了。
我看到你在你的Blog上说《3030》这本书,hh,其实上面的来自上海的那几个我都还算
认识。私下交流的话,我觉得他们普遍的一个共识是依旧会把自己的摄影定位在“日
常”一些,个人经验一些的层面上。而对于观念的东西,估计是不会去尝试的,而且还
会有些稍稍的鄙视吧,hh 🙂
……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现在国内的年轻艺术家,似乎都过多的希望结果来的快一些,而且
还以跟国外画廊和图片社签约为荣。老实说,主要是别人不知道纽约的情况,知道了可
能就不这样想了。纽约有几百家画廊,专门弄摄影的至少也有几十家,美国的图片社更
是多得不得了,这个签个约似乎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其实成熟的做法是等待自己更成
熟的作品被创作出来以后再走向市场比较好,因为一旦作品开卖,一开始如果卖不高,
以后也难卖高。一旦签约,其实就是“卖身”,一般一个画廊签约好几十人,一个一个
拍期,每个人的展览一般要两到三个月。如果画廊不好的话,在两年到三年的时间中,
靠展出一次的机会,是很难想象能打开局面的。当然我是局外人,这方面了解的可能不
够详尽。
其他的嘛,你说的中国摄影的很多现象,我也深表认同。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好,我看我只有保持失语的状态,才能稍微的少跟着别扭一些。
……
by Anyon
One response to “[anyon来信] 美国艺术市场、拍摄方式、中国的摄影启蒙”
[…] busoni in Selected for Class Reading, Uncategorized, Writing« OLD « [anyon来信] 美国艺术市场、拍摄方式、中国的摄影启蒙[anyon来信] 关于“体”“相”“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