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危险 2005.10.23

数字化的危险

最近我在努力寻找国人的影像,看了许多之后,我想在这里谈谈回归,影像在当前的数字化语境中似乎变的有些脆弱。我们的摄影界很有意思,如同一道顽固的水坝,新事物来了,就顽强的抵抗,似乎不会开出一条水路自然的疏导。数字化大潮来的时候,任其自由的滋生和异化。学界顽强的抵抗终究没有历史的必然来的彻底,在传统的大坝被冲垮之后,似乎又完全放弃了抵抗,全面数字化的呼声又渐渐来临,丝毫没有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

没有对抗便没有发展,因此,必须正面数字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病,其中,对数字化的滥用是最恶劣的形式。

记得我刚接触数字影像是在1995年,那时我使用photoshop2.5,windows第一个版本,我对浮雕、马赛克这样的工具感受颇深,我93年开始学习平面设计,在作色彩构成的练习时,我也接触过与马赛克效果类似的色彩混合练习。记得那时候我足足调色画了三个晚上才完成一张16开的小头像。而photoshop几乎是一个瞬间就完成了。这件事情对我震撼极大,从此我决定掌握这个工具。

但摄影终归和设计是不同的。对设计来说,说的轻松些就是作成什么样子都是不为过的,而摄影则有它自己的美学标准和要求。

当然,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也让以photoshop为代表的数字处理技术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摄影从数字化中受益是毋庸置疑的。数字化带来了便捷的工艺流程,使得摄影者可以更多的关注于自己的题材、所有待发现的事物。

但数字处理技术的弊病就是它的功能过于强大,所以,在没有受到美学训练的人手里,就是洪水猛兽。试想,如果给了一个不知道原子弹为何物的人一个发射按钮,并告诉你这个东西很好玩,我想八成他会毫不犹豫的按下去。如果给一个知道它具有何种威慑力的人(在这个不恰当的比喻里,即经过系统美学训练)的人,它可能会通过它与某个机构交涉来换取丰厚的回报。这个例子不恰当,但我恰好想到了,于是我就认为,数字化有它强大的威力,但如何如何在数字化的工作流程中更多的体现人思想的神圣而不是技术本身,终将是一个核心的命题。

数字化确实可能很轻松的给图像增加许多吸引人视觉的假想,因为在视觉原理中,人天生的对某种情景或某种色调带有期待感。LOMO,Lenses baby等玩意所带来的是一种遮盖在人的发现基础之上的假象。当然LOMO我不排斥,我赞同它的许多观点。但对于对摄影有要求的人来说,应该把“人”建构在LOMO的技术特性之上。

我一直有个想法,如果把LOMO的技术特点去掉来看一张影像会是如何。对于大多人所拍摄的东西,我感觉会是很可怕的。一根电线杆,一堵围墙,一个街边的花池。我实在很难理解这样的意义。那么我的另一个想法是把布列松或者我们所认为不错的那些摄影师的作品类LOMO化,那我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人来重新观看,因为它不仅具有了LOMO的吸引人的特质,更重要的是,它所面对的事件本身已具有可存在的价值和相当的吸引性。

我很满意最后这个例子,我觉得这胜过我再多说许多。

2 responses to “数字化的危险 2005.10.23”

  1. […] 中国人的特质就是一窝蜂的完全毁灭后重建,现在是一场新毁灭的开始,就象我很久之前关于数字摄影的一些看法一样,摄影界刚开始是抵抗的,一旦放弃了抵抗,就完全的吸收,同时吸收所有的糟粕并将过去完全否定,完全没有思考能力,把影像用数字化方式搞的五花八门。这种情况在浮躁的当下是无能为力的。中国摄影太新了,拷贝来的东西都是最前沿的,缺乏有力的支撑,于是多数只能是昙花一现。 […]

  2. […] 数字这个简易“原子弹”用来做创作就可能会有点把握不住度,对作品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喧宾夺主。说的直白点,拍前要干吗和拍后要干吗同样重要,如果非要二选一,刚开始一定要选前别选后。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