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探险
-记刘灿国个人摄影影像作品展
北京电影学院院报
“光影穿越镜组,灵光闪处,将那时那处的景物一一显现,便是摄影于我最大的魔力。但我时常有所疑虑,那达致我内心深处的光芒引我向这世界发问,重重疑云之后,事物真如我所见这般吗?既然这么无力,那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尽一切可能的方式表达我的情绪与所感,对我来说摄影抑或影像,是心灵最好的承载。”
这是摄影学院02本科班刘灿国同学个人影像展的自序。在11月底,学院里开始贴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海报,海报将数百幅石像集中拼合成一幅图画并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同时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这些石像之后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作品?而随即开幕的展览也为大家开启了对摄影和影像重新认识的大门。
摄影原来也可以这样,这是摄影吗?这是多数参观者的第一感觉。的确,在这个展览中的多数作品均与大家印象中的摄影作品不同,许多画面中的光线和影像是无法单纯通过镜头获得的,作者用作品本身在向大家说明什么是他所理解的影像。
在作者看来,或许影像(Imaging)代表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摄影未来之路,因为“影像”这个词汇不再表示单纯的拍摄,而更加强调对现实景物拍摄后的“二次取舍”过程。在法国著名艺术史学家和批评家汉文•丹纳看来,模仿现实的作品必须在经过创作者主体表现的“二次取舍”后才具备称为艺术的资格。摄影之所以可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创作主体可以在拍摄时使用不同的技巧、构图和控制以实现“二次取舍”,这在本质上与绘画使用颜料、笔触,文学使用修辞去实现的“二次取舍”是相同的。二次取舍是一个可被掌控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创作者才有可能在画面中注入单纯描绘现实景物之外的更多意涵。
理论之后,刘灿国同学选择了使用日益发展和完善的数字技术来完成自己在摄影之后的二次取舍过程。在他近十年的平面设计和数字影像处理经验下,加上在摄影学院接受的正统摄影教育,他通过严谨的数字技术在画面中融入自己对拍摄场景的记忆和感觉,在摄影和绘画双重美感的监管之下,完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影像艺术作品。在学院举行的本次展览得到了外界的诸多好评,其作品被选作数字输出设备的样张在商家进行展示,十余幅作品被摄影学院选送国外参选,多幅展出作品被收购和私人收藏,应该说,这次题为《影像探险》的“探险”展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展览自序的结尾,他这样写道:“这次展览是一个向过去挥手告别的总结,更也是无数尝试之一,而无论结果,我都会象之前那样,不断更新并坚持自己的思想,深入的去探求影像本体,使影像能达致心灵,抚慰工业革命以来被伤害的摄影和影像本体。”无论他选择的道路是对或错,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对摄影真挚的热爱和虔诚之心,还有挥别过去继续探索影像世界的那份可贵的勇气。
(学生处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