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和非虚构
2003-05-06
美国的书评总是有虚构和非虚构之分。我很少看美国书,一来觉得写的
不好,二来看起来翻译的也很差。所以我买美国书有几个原则,首先就
得画片比较多的,只买专业领域的原版书。但凡牵扯到文字多点的文学
或者社科领域,我宁肯看中国人写的,或者哪怕是中国学者偷偷抄的。
只要经过中国人的脑子欲盖弥彰的处理,所有文字的可读性都会提升到
可以接受的水准。最近我阅读的速度很快,这是因为抗击非典而形成的。抗非典初期,情
况尚不明朗的时候,我决定留在北京,还给自己定了一个读书计划,决
定成为封校后尚努力学习的学生。没想到最后风云突变,老师强烈建议
我们离开北京。于是我和首都高校的数十万同行便成了那些可怜的清华
小子们口中的逃兵,也使得我的计划彻底泡汤了。
我的计划中最杰出的一部分我是这样设想的。在某个清爽的夏天,天空
漂浮着朵朵白云,第一批经过严格检疫尚心有余悸的同学们陆陆续续的
背着行李返回学校,这些垂头丧气的人突然发现:校园的金字塔下,躺
着一个类似鲁宾逊的人物,有着披肩的乱发,胡子拉碴的啃着面包。一
瞬间,同学们感动的泪水盈眶,心底都暗自可怜这个人。我无数次设想
了这个场景,觉得这个场景真是很超现实,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忠实
拥趸,我在执行前还特地做了另外一个计划单,事无巨细的研究了当时
应摆出的姿势,穿何种牌子的衣服,要穿多久才能达到效果乃至需要什
么样子的面包以及需不需要满地的面包屑等等问题。
因为超现实需要的难度比现实的难度要大的多。也需要更多的条件,前
段时间台湾有人出了本关于图象超现实的研究,中间详细的归类和分析
了超现实的起源甚至各种创作技巧和方法,看样子好象是某位博士的学
位论文,做的挺敬业。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对于一种艺术流派来说,超
现实是没有规则的,应该理解为基于现实的一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
产的勇气和想象力。
我觉得如果数千年后,一个研究历史的人不巧要研究2003春天在北京发
生的所谓SARS风波,那么很多问题必定要困扰他。 因为历史讲究的好
象是真实,但那些资料显示出来的无论如何都象一本精心设计的超现实
主义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精彩段落层出不穷。于是他被困惑了,陷在
思考的沼泽中痛不欲生,在即将答辩的前期,他去问他的导师,那个教
授给他倒杯水,告诉他一句话,“死无对证”。这个故事开始就告诉我
们说,我是虚构的。你也觉得很虚构,但我觉得你认为的不全面,你觉
得我虚构了人物虚构了情节,但你所认为真实的,却恰恰也是虚构的,
鬼知道那时候还有没有人类,或者鬼知道还有没有水或者杯子。所以一
切都是鬼知道。一切都是无对证的。
所以我很讨厌非虚构,只要有人在,那我就觉得没什么东西不是虚构的,
包括科学在内,但这不是The Matrix那么简单的想法。具体是什么,现
在我还表达不出来,以后也不可能表达出来,总之就是一个想法。
再回到阅读速度快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刚才设出来,但没有解释,所以
是个小小的悬念,因为抗击非典和阅读速度快好象没什么关系。有人说:
一个结果必然有一个原因,于是我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联系的,我
敲一下键盘可能就有一个南非某国某市某区某人死掉,只要你愿意这样
认为,那么就有了超现实创作的潜质,一切都要看你处理的够不够圆滑
,自己够不够让人信任。越容易让人信任的写法虚构的越好。因为它足
够真实,又因为,所谓的真实,实际真是假象,所以的虚构,可能并非
虚构。
虽然不信任,但我还得学下去,因为周围有许多虚构的非虚构真实,所
谓的的知识、所谓的真理,在没有被推翻之前,尚得学习。否则我就会
很惭愧。我的老师说我是思维发散派,对此我很认同,丝毫不认为是讽
刺。实际上,她是夸我。从虚构的角度,这是真的,实际是假的,我们
知道。从非虚构的角度,这可真可假,我们不知道。由此可证,非虚构,
是个十足的两面派,实在是非常虚伪。(End)